立克次体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普通光学显微镜刚能看到。有类似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细胞膜等结构,表面有一层荚膜样物质
立克次体(Rickettsiae)也是一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为纪念因研究斑疹伤寒受感染牺牲的立克次医生(T. Ricketts)而命名为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种类很多,天然寄生在节肢动物体内,多数对人无害,少数可经节肢动物传播而使人和动物感染。引起的疾病有斑疹伤寒、洛矶山斑点热、恙虫病、立克次体痘、Q热、战壕热等。
立克次体比细菌小,比病毒大,球杆状或多形态,常用Giemsa或Macchiavello染色法染色,普通光学显微镜刚能看到。有类似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细胞膜等结构,表面有一层荚膜样物质,含DNA及RRA两种核酸,二分裂繁殖,有霉係统但不完整,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生长繁殖(战壕热立克次体例外)。有特异的可溶性补体结合抗原,另有多糖抗原,与变形杆菌某些株的菌体抗原(OX19、OX2、OXk)有相同抗原性,可用变形杆菌代替立克次体为抗原,进行凝集反应以测定病人血清中的抗体,称为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节肢动物(蝨、蚤、蜱、恙满)为传染媒介,有些同时也是储存宿主。立克次体对抗菌素敏感,但对磺胺药不敏感。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分为普氏立克次体(R. prowazekii)及莫氏立克次体(R. mosseri)。
【生物学特性】
球杆状,0.6x0.4um大小,细胞壁由脂多糖蛋白质组成,胞质内有核蛋白体,细胞核无明显的界限。Giemsa染色呈紫色,Macchiavello染色呈红色。
常用的分离培养方法有动物接种(雄性豚鼠腹腔)、鸡胚卵黄囊接种和组织培养等。
【致病性与免疫性】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寄生于蝨(普氏立克次体)或蚤(莫氏立克次体)的肠道上皮细胞中,当蝨、蚤叮人时,将含立克次体的粪便排于人的皮肤上,人在瘙痒时将蝨或蚤粪中的病原体擦入皮肤创伤处而感染。偶亦可经呼吸道或眼结膜而感染。普氏立克次体藉体蝨在人群中传播,称为流行性斑疹伤寒;莫氏立克次体经鼠蚤在鼠间流行,也可经鼠蚤传给人,再经体蝨在人群中流行,称为地方性斑疹伤寒。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在皮肤、内脏的小血管内皮细胞中寄生繁殖,产生含脂多糖内毒素样毒性物质,不断侵入血液而使患者发热及出现其他中毒症状。因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而出现皮疹及脏器病变的症状。
病后产生持久的免疫力,两型斑疹伤寒有交叉免疫。
【诊断与防治原则】
可採取患者早期血液分离培养立克次体。但临床常用外斐反应,病人血清凝集变形杆菌OX19的效价在1:160以上,且随病程上升4倍以上时,有诊断意义。
灭蝨、灭鼠、灭蚤是预防斑疹伤寒的重要措施,也可用活疫苗和死疫苗预防注射。氯霉素及其他广谱抗菌素有疗效。
恙虫病立克次体:
恙虫病立克次体(R. tsutsugamushi)是恙虫病的病原,恙虫病古称沙蝨热,葛洪《肘后方》中已有记载。
恙虫病立克次体球杆状,在细胞质内靠近核旁成堆排列,Giemsa染色呈蓝紫色。恙满是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传染媒介,也是储存宿主,因立克次体可经卵传给下一代,当恙满幼虫吸食人或动物的组织液时可使人或动物感染。于幼虫叮咬的局部出现周围有红晕的溃疡,结黑色痂皮,称为“焦痂”,是诊断恙虫热的重要体徵之一。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随血流散佈,在全身血管内皮细胞及单核吞噬係统中繁殖,可出现发热、皮疹,焦痂附近淋巴腺肿大,并有脏器受损等症状。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可採早期病人血液接种小白鼠或细胞培养以分离病原体。以病人血清做外斐反应,能与变形杆菌OXk凝集。
在杂草丛生潮湿的自然条件下,恙虫病立克次体经恙满在鼠间传播,鼠也是传染源。恙虫病的预防要注意灭满、灭鼠,注意个人防护。目前尚无效果理想的疫苗。氯霉素及广谱抗生素有疗效。
其他立克次体
Q热立克次体(Coxiella burnetii)是Q热的病原。Q热是唯一可不经媒介崑虫传播给人的立克次体病。病原体存在于蜱体内,由蜱将病原体传递给牛、羊、骡等。屠宰场工人和皮毛加工厂工人常因处理动物组织而感染。立克次体经呼吸道传播,有时也可因饮牛奶而感染。可出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也可呈亚急性和慢性临床表现。可应用鸡胚卵黄囊和组织培养分离病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