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点击查看产品报价)
当合金中存在该合金的亚微晶体或微晶体时,过冷度大小和过冷带
扩展范围即发挥作用。例如,砂型铸造铝及铝合金时,高纯度铝与
型壁的接触面处过冷程度较低(1~3℃),凝固开始时模壁上生成的
晶粒较少,由于迅速发生再炽热,铸件内部就没有什么过冷现象,
因而首先在型壁处生成的结晶可向内生长而不受铸件内部新晶核的
干扰,整个铸件的结晶就形成了柱状结晶。含5%铜或4%镍的铝合
金,与型壁接触处的过冷程度较大(2~5℃),由型壁形成的晶核数
量虽然多一些,但是形成稳定凝固壳所需的时间较长,晶粒脱离模
壁的过程不会很快结束,卷入到铸件中部的晶粒数目较多,同时再
炽热现象受到了抑制,过冷带扩展到了铸件的内部,结果造成了很
多晶核,因此铸件的各部分都出现了粗大的等轴晶。上述关于从柱
状晶向等轴晶过渡的条件,都是基于凝固前沿处在相对静止的条件
下而言的。在连续铸锭过程中,当凝固壳与结晶器壁之间形成稳定
的气隙时,凝固壳层的温度会很快回升,使凝固前沿上的晶粒被熔
化,小于临界尺寸的晶核消融,甚至细小的晶粒也会产生尖灭现象
。钢水与凝固坯壳的传热试验表明,约有1/4的过热度在结晶器内
消除,其余的过热在铸锭出结晶器后散出。在全部过热度中约有一
半是消耗于溶解已形成的晶核。因此,可以认为形成稳定气隙时,
从凝固壳层的温度开始回升至回落的时限内,是周边细等轴晶区向
柱状晶区过渡的阶段,为柱状晶区的形成创造了充分的条件。控制
这段时限,有利于控制柱状晶的大小。在静态的模铸过程中,也会
存在类似的情况。
从以上所述可知,影响铸锭晶粒组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连
铸生产中,应根据不同的条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热顶铸造和敞
露液面的立式连铸(DC)法相比,有良好的铸锭表面状态,而且粗晶
层较薄。这大概是因为在热顶铸造过程中液态金属静压力大于敞露
液面的立式连铸(DC)时,凝固壳与结晶器壁之间的波动性接触产生
的凝固壳振动,比敞露液面的立式连铸时的作用大,相对接触时间
长。在水平连铸过程中,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铸锭周边细等轴晶
区的厚度,往往铸锭的下部大于其上部;在倾斜式连铸过程中,这
种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
所有资料用于交流学习之用,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禁止复制,转载注明地址
上海光学仪器一厂-专业显微镜制造商 提供最合理的
显微镜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