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点击查看产品报价)
有丝分裂这个名称是一直到1882年才由Flemming提出,其中所谓的丝就是指这些可被碱性染剂染色的物质在细胞分裂时的外观犹如一些细线而来的。
1883年E. van Beneden则用此技术观察Ascaris(一种圆虫)的体细胞与其配子,
发现配子中这种可被碱性染剂染色的丝状物质的数目是其体细胞中的二分之一,
即在配子生成的过程中这种可被碱性染剂染色的丝状物质的数目有减半的现象发生(减数分裂, meiosis)。
但这些可被碱性染剂染色的丝状物质的数目在配子结合后(即受精之后)又会回复到原来的数目。
同年W. Roux则建议在细胞核中的这种可以被碱性染剂染色的物质为遗传因子的携带者。
随后在1887年Weismann则主张这种可被染色物质数目定时的减少现象在所有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内都会发生。
到了1888年Waldeyer才将这种可被染色的丝状物命名为染色体(chromosome)。由于显
微观察技术与细胞染色技术的进步,
生物学家观察到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两外观相同的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有联在一起(synapsis)的现象与再分离分别分配至两子细胞中的情况。
在将染色体这种配对分离后任意分配至子细胞的行为与孟德尔遗传两定律中所描述的遗传因子在世代间传递的原则两相比较之后,
1902年W. S. Sutton更进一步的的说明分离律中成对基因的分离是源自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
独立分配律中不同基因的互不干扰随机的分配则是源自于减数分裂prophase I时四分体(tetrads)的任意排列所致,
进一步的扩充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内涵。由此可以看出,
所有资料用于交流学习之用,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禁止复制,转载注明地址
上海光学仪器一厂-专业显微镜制造商 提供最合理的
显微镜价格